新中和社區大學|尋訪中和200年,城市生活的新想像

中和

1.從瓦磘溝看見都市河川的命運翻轉
2.治水政策與生態保護的衝突
3.尋訪中和200年的歷史印記

來聽說明~行前準備!

尋訪中和200年 城市生活的新想像
穿越中和擁擠的巷弄,我們遇見雙和母親河~瓦磘溝,她是水泥城市中珍貴的藍綠帶,兩岸的綠意間,偶爾飛過美麗的身影,但她為什麼長期被當作是臭水溝?公部門的治水方式,又造成生態保護的衝突,一起來了解她的身世。
認識中和,就從中和最早發展的區域開始。超過200年以上歷史的信仰中心—福和宮,以及中和第一街—枋寮街,一窺從清代、日治時期至今的歷史變遷。
中和因快速都市發展,掩蓋了文史及生態的地方樣貌,透過水文及最早發展的街區,引領大家重新思考都市生活的樣貌。

辦理時間 辦理形式
2021/8/20 16:00-18:00 線上直播走讀





1 雙和母親河瓦磘溝,自水源橋至中和橋河段,是瓦磘溝沿線生態最豐富的一段,左岸為樹冠高聳的黑板樹,右岸留有自然土坡,多樣鳥類穿梭其中,常見的鳥類如白鷺鷥、翠鳥、夜鷺、黑冠麻鷺等,是初學賞鳥的好地方。

2 為解決瓦磘溝長久以來的汙染問題,公部門目前規劃礫間處理、底泥固化、清水引入等三種方式改善水質。2019年開始的礫間處理場工程,龐大的建築及水泥工程,卻導致沿岸原本親民的自然土坡被破壞,也間接破壞了鳥類棲息的空間。

3 中和第一街——枋寮街,自清代漢人移墾後,成為中和地區發展最早的區域。進入工商社會後,因廟口夜市、市場,人潮絡繹不絕,但在2000年左右,因都市更新、捷運路網,導致枋寮街沒落,人潮不再。

4 目前枋寮街僅存少數見證歷史的遺跡,如磚造拱廊,以及日治時期留下的一棟和洋風格街屋。

5 中和大廟為廣濟宮及福和宮,由清代至今有200多年歷史。福和宮最早稱五穀先帝廟,祀奉神農大帝,見證中和地區由清代漢人拓墾發展農業,至工商業時代的歷史。廟宇由漳派著名的大木匠師陳應彬建築,前殿採用斷簷升箭口式與假四垂的屋頂,來增加建築的層次,使廟宇看起來更豐富莊嚴,是中和欣賞傳統廟宇建築不可錯過的地方。

6 你有發現主神供奉神農大帝的福和宮,三川殿門前不採道教慣用的石獅子鎮煞,而採用佛寺慣用的石鼓嗎?這其實見證了日本時代推動的皇民化運動,本土宮廟為求生存,偽裝成佛教禪寺的證明。




 新中和社區大學

策畫團隊

中和由於外來人口的移入與都市開發,生態環境與人文歷史快速流失。新中和社大成立於2011年,成立之初,即投入生態與人文領域,與深耕在地的民間團體合作,如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、原生植物協會、自然步道協會等,共同推廣紀錄中和文史、探索中和郊山。我們持續透過課程及公共論壇,邀請師生、社區居民走入雙和街巷、郊山步道,揭開中和隱沒而瑰麗的一面,未來預計揉合生態人文,透過出版、深度導覽等方式,期能轉譯推廣中和地方學。





共學來報告!

小旅行如何呈現新北社大地方學?

中和因快速都市發展,掩蓋了文史及生態的地方脈絡,透過走讀中和水文及最早發展的街區,引領大家重新想像都市生活的樣貌。
瓦窯溝介於中和與永和之間,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,從農業時代的行水區,到人口快速移入而與河爭地,造成淹水、汙染,變成臭水溝,在民間推動下,逃過了被加蓋的命運後,近幾年,由公私協力希望營造瓦窯溝成雙和藍綠帶,瓦窯溝的命運翻轉,也象徵著人們對生活環境的想像與期待。
從中和第一街—枋寮街的沒落,看見在快速都市發展下,犧牲了地方文史保存與發展,中和大廟—福和宮、廣濟宮作為中和信仰中心,見證了200多年來漢人在此拓墾的歷史,透過文史工作者及社大的紀錄與推廣,讓人們重新看見時代變遷下,人與土地的關係。

線上小旅行新發現

1.走讀路線的網路速度不如預期順暢
2.導覽人須習慣對著鏡頭講話
3.基本人力需求較實體帶走讀多,包括棚外攝影器材操作、主持、控時、助理;棚內畫面切換。
4.線上直播走讀時間會比實體帶走讀短
5.線上直播仍應設計與參加者互動橋段

CONVERSATION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